教师轻访谈 | 高二化学是分水岭?在深耕中寻找提分捷径【第一期(下)】

发布日期:2025-11-09 17:37:37   来源 : HZ美好未来    作者 :CQ数学    浏览量 :0
CQ数学 HZ美好未来 发布日期:2025-11-09 17:37:37  
0
教师轻访谈
第一期(下)
MHWL2025

高二化学是分水岭?

在深耕中寻找提分捷径

对于志在高分的学生而言,真正的挑战往往不在于知识点的多寡,而在于学习思维的彻底革新。本次特邀美好未来化学郭老师,与大家进行深度对谈

郭老师将从最务实的考情分析出发,最终落点于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帮助每位有潜力的学子,稳健地赢在每个关键转折点。


PART 01

教师信息



郭老师 

 化学老师

十五年一线高考教学实践,获知名教育品牌杭城首届教学大赛金奖,任首届理综教学培训师;

- 郭老师潜心浙江化学高考研究及提分总结,曾参与高考阅卷,并参与编写《浙江省高考千题汇编》建立高效母题命题题库;

- C+P+T=Cat 授课风格以兴趣为导向,用形象化语言解构复杂知识点,注重思维养成与潜能开发,用关联逻辑实现文理兼备的化学学科的高效提分。


PART 02


目  录

Q1
Num

高中化学哪个知识点最容易成为学生的“分水岭”?

Q2
Num

从高一到高三,化学学习重心应该如何循序渐进?

Q3
Num

近几年高考化学题型有哪些明显变化?学生需要适应什么?

Q4
Num

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何快速抓稳高考必得分点?

Q5
Num

家长经常问您“如何提升孩子化学成绩”,您会首先建议什么?

(由于篇幅受限,Q1~Q2内容请移步上篇)


PART 03


访谈内容


Q3:近几年高考化学题型有哪些明显变化?学生需要适应什么?

近年来浙江高考化学的题型变化非常典型,也很有参考价值。

简单梳理一下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自主理综命题,到2016年结束,进入“学选考”的新阶段。命题方式在之后有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调整,但是到2020年左右已经比较成熟了。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那一年浙江化学教材改为了人教版,在题型上也进行了“减负”

之前,整体题量比较大,光选择就有25道,大题有五六道,计算量也偏重。但是从23年开始,选择题减少到16道,大题压缩为5道。其中,17题偏结构,18题偏无机,19题是平衡大题,即原理大题,20题是实验大题,21题是有机大题。

到了今年,题型又发生了改变。2025年1月份的首考,选择题题量不变,大题里第17题结构大题和18题无机流程题合二为一,大题总数减少一道。合并后,目前的后三道题稳定为18题反原理,19题实验,20题有机。

在这个背景下,我想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两个细节

第一,选择题变得更灵活。命题不再固守传统套路,往年考过的题型可能这次不出现,隔几次考试又突然“回归”。比如2023年6月突然出现的离子共存,知识点本身并不难,却让很多习惯了固定题型的学生措手不及,出现了误判。

所以请大家记住,遇到任何没见过的新题型都不要慌,这正是现在选择题的特点——灵活多变,但绝不超纲

第二,也是我要回答的问题,学生需要适应什么学生最需要适应的,是“识别题型”转向“分析题目”。这种分析思维,是应对新高考的核心能力。

我常说高考命题的本质是“包装”。题目难不难,关键看它包装得复不复杂,但内核永远是你应该掌握的知识。比方说有机,我们都知道它通常不会是压轴题,所以它题型再怎么变,也只是换个考法,只要你掌握了有机的核心知识点和规律,就能应对自如。

再比如氧化还原,它本质上是一种化学思维。过去会为它单独命题,如今题量精简后,它更多是融入某个选项或某道大题的分析中进行考查。

这种“融合”的趋势,在大题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今的高考化学大题,除了结构题保持独立外,其余大题本质上都是不同形式的“合成题”——无论是通过工业流程、化学反应原理还是有机推断,命题都围绕“合成”这一主线展开。

这意味着学生不能再孤立地学习各个题型,而需要建立起一种“合成观”。一旦建立起这种思维,你就能打通知识壁垒,看透题目的内在逻辑。

总而言之:不要拘泥于多变的题型,而要专注于题型背后不变的解题规律与思维角度,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Q4:基础薄弱的学生,如何快速抓稳高考必得分点?

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我想特别强调一点: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心态越不能急。

因为现在的大环境确实有点“卷”,但如果学生的方向就是高考,那么时间是完全够用的。我们都知道,在大多数学校,最慢到高二下学期就已经学完了5本书,开始总复习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越是基础薄弱的同学,越不要追求速度,而是要理解这八个字: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什么意思呢?比如别人一小时做10道题,你完全可以只做2道,甚至1道。但你要把这一道题“吃透”——从审题思路、易错点、到解题的多个角度,都彻底弄懂

真正弄懂题目以后,我们还要做到两个回归

第一,回归教材。高考不同于任何的模拟卷,它的命题是有严格要求的。只要你静下心来分析历年高考真题,就会发现很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可能是来源于某段话,或者某道课后习题。真正弄懂,就是能看穿题目的“包装”,找到它在教材中的源头

第二,回归真题。这一点在浙江卷中特别明显。每次我们拿到新的高考题后都会发现,这道题其实和某年的高考真题有很高的关联性。比如过去我们考无机推断某物质X,现在有了新选修2这本书,就可以把某物质X改为一个晶胞,但解题的核心思路与当年如出一辙。

所以回归真题,回归教材,才是真正把一个题真正弄懂了

有了这两个回归作为基础,才能由慢到快、由少到多。做题时我们会发现:“这道题我好像见过”“这个思路我熟悉”。

哪怕是顶尖的学生,在现阶段也不必盲目刷题,而是要多思考、多回归教材与真题,把好题往深里挖厚积才能薄发,这一点对所有学生都适用,而对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尤其重要。



Q5:家长经常问您“如何提升孩子化学成绩”,您会首先建议什么?

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我想特别强调一点: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心态越不能急

如何提升孩子的化学成绩?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知道,影响成绩的因素确实很多,学校、家庭、孩子自身、老师,甚至高考试题的变化都包含其中。

但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想特别强调一个常被忽略的前提真正的教育,首先要看见“人”,而不是只盯着“问题”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一个误区:当付出很多,却看不到预期的回报时,就容易忘记关注对方本身,转而开始紧紧盯着他的行为表现,比如“这道题怎么又错了?”“学习习惯为什么这么差?”

现在我为人父以后,对这点更有体会。我最生气的时候,恰恰就是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时候。我忘记了他只是个幼儿园大班的小孩儿,忘记了去思考他行为背后的逻辑原因。

所以我经常说,当我第一次面对我的学生们,那些十五六岁的青春期少年们,我只有先去了解过这个孩子本身的状态、性格和经历,才能更好地去辅导他们。如果我从开始就忽视了孩子本身,而去强硬地灌输,效果往往很有限

从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最容易出成绩的,往往是那些师生间先建立起信任和默契的孩子。当他们得到了真正的认可,他们的潜能就会释放,发现自己“能学好”,也“想学好”。这样不仅孩子本身,我们家长和老师也都乐见其成。

反之,如果孩子内心非常被动,不愿意打开自己好好学习,任我们用再好的方法也使不上劲。

最后,如果说提升成绩有“捷径”,那这条捷径就是:先真诚地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再为他定制学习方案,才能真正帮到他,让孩子、家长和老师都走向良性循环。

END
二维码.png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