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种魔咒叫“听课能懂,做题就懵”。面对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到底该如何实现从“听懂”到“会做”的跨越?
本次特邀美好未来物理小明老师展开深度对话,为大家揭示高效提分的底层逻辑与破解之道。
物理吴老师「小明老师」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毕业
11年一线高中物理课程授课经验 授课时长15000小时+
5年C9三一笔试课程授课经验 所带学生多人考入清北等C9名校
超级全能生浙江高考模拟出卷组审核人
浙江卫视《教育12345》栏目高考物理特邀嘉宾
CONTENTS
近几年高考物理命题有哪些新趋势?
高中物理哪个模块最容易成为学生的“分水岭”?
学生常抱怨“听课能懂,做题就懵”,如何帮助他们跨越这一瓶颈?
受力分析题学生常漏力或多力,有哪些实用的检验技巧?
综合大题思路混乱时,如何快速拆解问题?
就物理学科而言,首先,难度简单的选择题删减了,因此选修部分的选择题广度和难度都有所加大。这就需要孩子们不能有知识点的漏洞,还需要有较强的迁移转化能力,能把实际问题中遇到的情景,还原成咱们学过的物理模型来解决。
实验题考察的还是基本的实验技巧,需要把考纲要求掌握的力学、电学实验牢牢掌握住。
磁场和电磁感应大题,是利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它们都是高中物理知识在科技前沿的应用。所以需要孩子们能看穿问题的本质,从中提炼出有效数据,再利用咱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答。
另外最关键的是,考试的计算量还是很大,时间容易不够用。所以,务必加强计算和合理规划适合自己的考试策略,从容应对高考。
我认为这个“分水岭”是从必修三开始的静电场内容。
首先咱们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学习的运动学和力学都是具象化的,研究的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球、小车等,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至少能够见到实物,分析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静电场内容非常抽象,生活当中见不到,只能依靠理论来分析和记忆,所以孩子们在刚开始学习必修三电场内容的时候,会觉得难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一旦熟练了,咱们就会发现电场内容其实变化较少,还是能够掌握好的。对此,咱们高一寒假就开始学习电场内容,帮助孩子提前预习,到时会更便于熟悉和理解。
上课能听懂,至少说明题目用到的公式和分析过程原理,孩子都已经掌握了。自己做题就发懵,很大原因可能是没有掌握这类题目的切入点和分析方法。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严谨的解题步骤、熟练的公式记忆和精确的计算过程。如果步骤没掌握,就按照老师讲的步骤去分析;公式没记住,就好好背下来;计算有问题,就多练习笔算,并且即时验算,保证准确无误。
Q4:受力分析题学生常漏力或多力,有哪些实用的检验技巧?
在具体分析时,可以按照常见的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去分析。其中,弹力和静摩擦力可以用假设法进行判断,假设力存在或者不存在去,进而再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另外,运动状态是决定物理受力情况的关键,所以分析完受力后,要记得去验证受力情况是否满足题目所说的运动状态。
比如,如果题目是静止和匀速问题,那它一定要满足“受力平衡”,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验证各个力是否满足受力平衡的条件。
首先,要明确大题考察的核心知识点,把对应的物理原理、公式和方法都提取出来,再从题目里找到对应的物理量,做好标记。
对题目给的临界条件进行分析。比如,已知运动状态,咱们就可以做受力分析,列出受力分析等式;已知运动情况,咱们可以根据运动写出运动方程求解。
根据整个运动过程,咱们可以列出动量动能定理来进行求解。
如果是磁场大题,就按照老师上课讲过的6种找圆心、定半径的方法去完成。核心是分析出粒子情况,画出轨迹,根据几何关系进行求解。





